在罗马古老的卡彭城门旁边有一座小教堂,大门上刻着拉丁文——“主啊!你往何处去?”传说耶稣的门徒彼得在罗马遭受迫害死里逃生,在这里遇见了耶稣。他问耶稣,“主啊!你往何处去?”耶稣答道:“我要让人们把我钉在十字架上。”
显克微支由此得到启发,创作出这部享誉全球的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
但故事,并不是由彼得或耶稣开始,故事的开头,就像世上千千万万个故事一样,起源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
古罗马贵族维尼茨尤斯爱上一位外族公主莉吉亚,爱情如同闪电劈中他,这个年轻快活的军官隐约察觉到莉吉亚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这位奇特的女子。于是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去寻求年长者的帮助——他的舅舅裴特罗纽斯。这位古罗马杰出的讽刺作家、风雅裁判官,给他的外甥想出了大概是他一辈子最馊的主意——生活在腐化堕落的贵族之间,即使裴特罗纽斯竭尽全力运用自己的天才与高雅品位企图独善其身,终究无法彻底置身事外——他责备外甥迎娶莉吉亚的打算,在他看来美人、爱情,不过一时迷恋,倘若用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将彼此绑定,当爱情消逝过后充斥生活的只剩下乏味腻烦。
于是他提出让尼禄的一名情妇将莉吉亚接进皇宫去,借此形成一种假象使莉吉亚的养父母相信尼禄要将莉吉亚据为己有,再由裴特罗纽斯向尼禄提出请求将莉吉亚赐给维尼茨尤斯,那么维尼茨尤斯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将莉吉亚接回自己的官邸,当做奴隶或情妇随意对待。通过这样的方式,裴特罗纽斯相信可以使维尼茨尤斯占有莉吉亚同时又不必付出婚姻的代价。
计划原本很顺利,裴特罗纽斯对皇帝尼禄有一种特殊的影响力,尼禄自封为诗人,可他的才华只不过来自于臣民的奉承,裴特罗纽斯风雅裁判官的美名令他可以轻而易举地使尼禄相信,这个让他的贵族军官心醉神迷的莉吉亚只不过是一个平常少女,不值一提。
皇帝的意志无法成为舅甥二人的阻力,可他们还是没能得到想要的结局,因为莉吉亚是受到保护的。在莉吉亚被从皇宫送往维尼茨尤斯家中的路上,一伙从黑暗巷道里悄然出现的奴隶与平民劫走了她。
藉由维尼茨尤斯寻找他失落的少女这样一条脉络,显克微支勾勒出古罗马腐坏的贵族阶级、基督信徒的爱与宽恕,还有那座古老神圣的城池——罗马,怎样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毁于一旦。
爱情故事原本简单浪漫,但伟大的作家总是不满足于浅显相爱,他们将立场、性格乃至于灵魂全部拆分,放在天平两端称量,小心翼翼地增减成分,最后相爱的不再只是两个人,而是两种出身、两种思想、两种生活。为了弥缝其中的参差,作家往往非得将两个世界描写得淋漓尽致不可。在莎士比亚那里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仇恨;在显克微支这里,是罗马贵族与基督门徒的信仰、思想。
维尼茨尤斯是一个转变中的人物,他生活在贵族之中,奢靡、粗暴、张扬欲望的贵族风气塑造了他的性格,但他如此年轻,不得不被集合了美与善的莉吉亚所吸引俘获。两种力量在他的意志中交战:一边是他生活其中二十年的贵族生活,奢侈浮华享尽优渥;另一边是他一见钟情的少女,还有那个他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善良真诚的平民世界。
这种转变只能发生在这个时刻的他身上,倘若仍旧是这个维尼茨尤斯,但年岁稍长,那么最好的情况下他也只能成为另一个裴特罗纽斯。
裴特罗纽斯是个魅力十足的角色,成熟睿智机敏狡黠,他如此风度翩翩以至于皇帝尼禄也忍不住嫉妒并畏惧他。他的风头时常盖过两位爱情故事的主人公,可就是这么一个聪明人,却始终不肯走进平民与奴隶的信仰世界去。他承认基督徒的美德,相信他们推崇的神迹也许真的存在,甚至思考过倘若尼禄也信奉这样一个宗教,那么全罗马公民的人身安全与财产也更能得到保障。可是他绝不可能放弃自己的财产,放弃自己的学识,放弃自己享受了一生的优越富足,去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忍让羞辱与践踏。作为一个成熟的心灵,他无法践行这个宗教绝不抵抗、将幸福与希望寄托于死后世界的信仰。
显克微支或许并不是故意将裴特罗纽斯塑造得如此独特,他原本只是一个对比角色,对比出尼禄的滑稽可笑、对比出维尼茨尤斯转换信仰的艰难与勇气。但伟大的作品往往会超脱作者本身的意志,裴特罗纽斯无疑是一个超出全书基调的角色。在作者赞许的非暴力抵抗中,不计其数的基督徒如温顺羊群一般葬身斗兽场,连最狡诈最无耻,满嘴谎言的小人基隆也被他们沉静的信仰击溃折服。可是裴特罗纽斯,他宁肯踮着脚尖踩在刀锋上与残暴的尼禄周旋,也无法成为一头温顺的绵羊,将自己无力争取的幸福寄托于神灵和来世。
评论家将裴特罗纽斯的顽固视为他所处阶级使他无法亲近平民与奴隶,根深蒂固的贵族思想令风雅裁判官无法走入人民之中。我更愿意将裴特罗纽斯看作一种对权力的警惕,在他最风光的时候,他也固守在一个并没有实权的官职上,拒绝元老院的议席,以此保持与权力的距离。
一个出身贵族,拥有非凡才智并且年富力强的男人,为什么要拒绝权力的邀请?答案只能是尼禄,这个喜剧小丑、弑母杀妻者、蹩脚的诗人,倘若他不是站在那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统治罗马帝国的权力,他就是再残暴无耻,至多也就是一个基隆,无伤大雅滑稽可笑。唯有极端的权力才能塑造出彻底的暴君,权力滋养他性格中的极端因子疯狂生长,当他确实相信世界只围绕他一人运行,那么焚烧一座罗马城为他那点可怜的诗歌找寻灵感,几乎是再自然不过的决定。
裴特罗纽斯并不惧怕尼禄,他清楚自己的才华与学识远在皇帝之上,人不可能惧怕一个不如自己的人,可是他惧怕权力会将自己改造成尼禄那样的庸俗之辈。当身边的所有人绝不否定你的意志,你的一切决定都被称颂为绝对正当,耳闻目见都是鲜花恭维,距离权力将你腐化至疯狂,又能有多远?
同样的道理,不难推导出裴特罗纽斯对基督教的拒绝,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力量就是土地和人民,这个宗教在不属于它的土地上尚且拥有如此众多并且虔诚的人民,它拥有另一种形势的权力,裴特罗纽斯同样敬而远之。在这个思路上,我可以说他与耶稣有相似之处:拥有如此多的信徒,耶稣同样手握权力,这是极大的诱惑,即使不做反抗,信徒们也会真诚地帮助他逃离迫害,然而他要让人们把他钉在十字架上。
信息时代,人们拥有的权力远超他们想象,互联网会记录一切痕迹,在网络上随口发言都会从无法预料的角度产生影响。同时大数据造就的信息茧房呈现给人们所有他们希望看见的东西,广告锲而不舍地向目标人群推荐他们可能喜欢的商品,网络本应该连接世界,如今却迫使人们只能看见他们愿意看见的世界碎片。
科技扩大了一个人、一句话的权力,而商业化、媚俗的网络世界又用一种无孔不入的奉承讨好着人们,如何面对这种新型权力的诱惑,如何突破自己的信息茧房,我相信是在这个看似平静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战场。
希望阅读这本书,与丰富多彩的人物一同面对选择,走过曲折情节的你,在合上书以后的人生中也不要忘记时常询问自己:“你往何处去?”
中恒EEECC
电话:028-86672651
传真:028-86672652
邮箱:zhxc@eeeccl.com
地址:中国·四川省·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东大街97号1栋1单元